二战上岸总结的100条教训不要谈恋爱…来自考研uu的茶水间…(医学生二战失败我的总结)



二战上岸总结的100条教训不要谈恋爱…来自考研uu的茶水间…(医学生二战失败我的总结)缩略图

??今年在二十大召开期间,许多主流媒体都通过vlog的形式对该盛会进行了台前幕后的报道,也吸引了许多受众的注意力。“主流媒体+vlog”作为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的热点报道形式,值得同学们予以关注并主动积累案例和答题思路。接下来将为大家积累二十大期间的vlog报道案例,并结合学界老师们的论文,解读主流媒体vlog的兴起及其原因、特征、困境与破局之路。

?

一、什么是“主流媒体+vlog”?

?

vlog是videoblog的缩写,是一种新的网络日志形式,指创作者以自己为主角记录、拍摄能表达人格化和展示创作者日常生活的视频,集字幕、图像、视频特效于一体,更大程度增加视频趣味性。一般短视频时长多在60秒以内,vlog则多在4~10分钟,故事性相对更完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短视频叙事碎片化的局限性。?

?

艾媒咨询《2019中国vlog商业模式与用户使用行为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vlog用户规模达2.49亿。2019年,我国新闻媒体也搭载着vlog快车,展开了系列新闻实践,在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中,这一新兴视频形态崭露头角,引发广泛关注。

?

主流媒体vlog开启了以新形式表达严肃重大社会议题的探索之路。vlog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形式,在“两会”的新闻报道中开始发光发热。该类型的视频尤其受到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喜爱。

?

2019年起,在新传考研的考场上,vlog也作为一个新兴考点开始出现,其中主流媒体+vlog的实践和发展路径也成为了考察vlog的重点。之后的几年,主流媒体+vlog的考题也时常出现,比如2020年浙江大学就考过“vlog被应用于新闻报道中,对新闻报道产生什么影响”的论述题。

?

二、二十大期间的vlog报道案例

?

近期,二十大是最主流的媒体议题。除了会议直播、代表采访、专家解读等各种形式的报道之外,关于二十大的vlog也成为吸引了众多受众的注意,成为二十大诸多报道形式中的一个亮点。一起来看看在二十大期间通过vlog进行报道的主体都有哪些吧。

?

01

?二十大代表们的vlog

在二十大期间,部分代表通过个人账号发布了自己的参会vlog,但更多的代表们成为各媒体的“观察员”,通过媒体平台账号发布了相关vlog报道。比如川观新闻和雅安日报推出《党代表新闻眼》栏目,特邀参会代表作为vlog主播,以第一人称视角带观众们体验代表参会的各个环节。?

?

?

?

上海广播电视台也邀请党代表拍摄参会vlog,带观众体会二十大代表的一天。

?

?

?

二十大代表们的vlog大多聚焦于参会流程、衣食住行等方面,为观众呈现了会议内容之外的代表生活,揭开了二十大代表们之前不曾被媒体着重报道的一面。

?

02

?记者们的vlog

在二十大的vlog报道中,吸引最多受众的其实是各大媒体记者的vlog。这些记者能够第一时间进入会场,并且接触其他的记者、代表、后勤人员等,能够展示更多的信息。而且记者本身拥有拍摄技巧和专业讲解技能,拍摄的vlog也更具观赏性和专业性。

?

如中国日报的记者彭译萱,她的“小彭vlog”从2019年两会就开始走红,之后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她也到现场并发布了相关vlog,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微博、b站、抖音、微信等平台都拥有庞大的粉丝量,vlog总播放量超五千万。在二十大的报道中,她发布的几条vlog在各大平台都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一条与报道二十大的外国记者的交流vlog仅在b站一个平台播放量就突破35万。

?

?

其他各媒体的记者们也纷纷进行了vlog报道。brtv记者薛宇洁的五条二十大vlog在抖音平台上播放量超50万。关注二十大新闻中心为中外记者准备的礼物、外国记者对中国生活方式的评价、记者招待会后中外记者的感受等,也引起了受众的观看兴趣。

?

?

中国网推出记者vlog合集,通过多名记者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二十大的幕后报道。

?

?

在记者们的vlog中,着重于呈现二十大的会议流程、记者招待会细节、中外记者关于二十大的交流等,让观众了解到二十大的媒体、记者们是如何准备和运作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外国记者如何看待中国二十大等,从别样的角度对二十大进行了报道和呈现。

?

三、主流媒体vlog的兴起

?

2012年,首条vlog诞生于youtube平台,并迅速风靡全球。根据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作为后生媒介的vlog是在日记体、社交性、人格化等特征的基础上,对博客和微博进行的视觉化“补偿”。中国最早的一批vlogger(视频博客创作者)是海外留学生,基于独自生活的体验和互动交流的需要,他们用视频记录异国生活,并分享在国内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其异域他乡的“世界图景”吸引了庞大的围观流量。

?

在媒体融合和话语转型的背景下,国内主流媒体对广受年轻用户青睐的vlog进行了“收编”。2018年4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率先采用记者vlog的形式对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进行了报道。此后,在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开始尝试以vlog形式进行新闻报道。2019年11月,总台创新推出vlog政报道《大国外交最前线》,引发全网关注。在2022年3月的“中美元首视频会晤”报道中,康辉接连推出《四个月内第二次!中美元首再次开启“云会晤”》《进行中!中美元首视频通话最新消息》《长达两小时!中美元首视频通话信息量很大》等3支vlog,总播放量迅速突破2亿。

?

四、主流媒体vlog兴起的原因

?

01

?“我叙事”的人格化表达拉近传受距离

“vlog+新闻”大多是记者或者主播采用自拍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第一视角的报道带来了人格化特征。人格化是区分自己和他人的真正标志受众在观看vlog的同时也是在欣赏视频背后传达出的vlogger的人格魅力。同时,“我叙事”产生的在场效应最直接的就是真实,借助记者的视觉、听觉和感觉传达内容,分享体验,以感受性的信息提高受众的沉浸感和代入感,受众在观看vlog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与记者产生某种意义上的关联,以人际传播的方式拉近传受双方距离。

?

02

?“在场感”的情景化传播创新话语体系

以vlog为表现形式之一的短视频,具有营造现场感的特点。在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看来,媒介在创造情境中有着积极作用。相较于冷冰冰的文字,视频这种媒介形式以镜头引导的方式更容易将受众带入其营造的特定场景中。主流媒体vlog为其受众提供了一个具有“在场感”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公众仿佛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如在康辉vlog中,受众跟随康辉的镜头观看习近平主席乘坐专机到达希腊。习近平主席访问希腊这样的重大新闻事件,以往只有通过严肃的央视新闻传播给观众。而现在,通过各种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以一种生活化叙事的vlog进行传播,创新了主流媒体叙事的话语体系。

?

03?“轻体量”的短时长视频符合阅读习惯

在融媒传播环境下,受众的阅读习惯产生明显变化,阅读碎片化即为明显的变化之一。所以主流媒体vlog的时长通常多控制在几分。而且为了能够突出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和重点内容,一条主流媒体vlog一般仅突出一个关键信息,因此每一条时政vlog均表现为“轻体量”的形式,又能够充分体现时政新闻“重话题”的特点。而且“轻体量”的特点也满足了从不同侧面报道同一事件的要求,比如二十大报道的vlog中小彭就从外国记者的关注点、外媒提问以及记者间的趣事等角度进行了聚焦。切康辉跟随习近平主席访问希腊、巴西,就一连用了七条“vlog+新闻”来记录行程,这样的“vlog+新闻”报道模式更好地满足了受众需求,符合目前受众的阅读习惯。

?

04?“幕后式”的生活化呈现满足观众好奇

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拟剧理论”,认为“前台”呈现的是经“印象管理”后的社会化形象,“后台”才是放松自然的自我。在网络时代,把充满未知的“后台”情景推向台前,能形成传播学上的“自己人效应”,有效吸引受众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在“vlog+新闻”中,主播或记者们播报新闻的地点和空间不再局限于直播间和新闻会场,住所、新闻现场等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新闻播报的地点,并且新闻内容也不局限于新闻事件本身,与其相关的任何事件都可以入镜成为报道内容。比如2019年两会的“vlog+新闻”报道中,记者给受众展示了就餐的餐厅;2022年二十大的主流媒体vlog中记者展现了新闻中心给记者们准备的礼品等。在融媒传播背景下,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对新闻信息好奇心十足。这些原本属于“后台”的“幕后”内容,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给严肃事件增添生活化视角的同时培养了用户粘性。

?

五、主流媒体vlog存在的问题

?

01?主流媒体vlog同质化现象严重,原创性不足

在互联网环境下,泛娱乐化对社会时事热点新闻内容及属性造成一定冲击,同时因为时政新闻报道受融媒体报道思维的影响,时政vlog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形式化严重、缺乏对原创性的重视、资源投入不足。另外,时政新闻报道的新颖性不足、创新意识缺失,创作者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多直接借鉴自媒体流行的vlog创作和剪辑手法,导致时政vlog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实现对时政新闻报道主体内涵的深入挖掘。

?

02?融媒交互性不足,时政vlog爆款产品较少

在融媒传播环境下,交互性是衡量融媒产品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新闻媒体来说,需要勇于突破,弥补传统传播模式的不足,强化用户理念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创作更多的爆款、优质产品。而目前大多数时政vlog停滞于传统传播层面,创作者难以明确时政vlog的定位,导致其内容交互性较差、话题度明显不足,无法激发广大受众的参与感。

二战上岸总结的100条教训不要谈恋爱…来自考研uu的茶水间…(医学生二战失败我的总结)插图

?

03?焦点弱化的困境与泛娱乐化的隐忧

vlog侧重于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与时政新闻的强指向性和严肃性特征不一致。vlog与时政新闻融合,是对传统新闻报道形式的再创新,即将“硬新闻”嵌入vlog的“软形式”中,但vlog自身泛娱乐化的报道形式及其所呈现给受众个性化、人格化的视觉效果,容易造成报道主题和内容的虚焦甚至失焦。vlog人格化的传播形式,将vlog视频博主的个人魅力无限放大,时政新闻聚焦新闻内容的特性发生了过分关注新闻记录者的偏移,受众的注意力从报道主题转移到拍摄过程的趣味瞬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时政新闻的思想指向性。

?

六、主流媒体vlog发展的精进策略

?

01?打造专业品牌,提升主流媒体vlog影响力

目前,主流媒体的vlog报道往往作为正式报道的副产品存在,缺乏长期经营。而vlog的核心魅力在于人格化和品牌化,李子柒、博物君、何同学等“up主”之所以能吸引巨量关注,在于经营团队将vlogger的个性化形象打造成了品牌,观众因喜欢人设而不断“追更”。主流媒体可借鉴这一经验,打造差异化的“网红主播”“cp组合”,通过长期经营培养情感认同,增加用户黏性。同时注重时政vlog的特色化、符号化构建,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选择合理的报道切入点,积极打造专业特色品牌。

?

02?明确时政vlog主题,深入挖掘报道内涵

结合时政vlog传播现状分析,时政vlog普遍存在过于重视形式、忽视内容,且叙事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这对时政vlog的传播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创作者需要做好充足准备,认真收集和分析新闻信息的背景材料,优化叙事结构,全面、多角度地呈现时政vlog的内涵价值。例如,央视新闻报道介绍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记者借助vlog形式,通过介绍联合场馆建设情况和运动员训练等内容,为受众全方位地呈现滑雪中心的情况,该vlog用时不到2分钟,却生动诠释了宏大的报道主题,具有丰富的报道内涵。

?

03?引进先进技术,推动时政vlog稳定发展

目前,融媒体技术发展迅速,传统新闻媒体要充分认识到技术赋能的重要性,积极引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有效强化时政vlog的服务性和交互性。比如,央视积极引进vr技术,打造了“vrvlog”,其能够在2分钟内为观众呈现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全景。再如,央视推出“两会你我他”融媒产品,新闻报道通过vlog形式展现了我国近年来获得的成就,并积极引导受众参与话题讨论,征集反馈信息和受众观点,再通过后台整合发布信息,有效拉近了自身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

04?拓宽传播渠道,注重社交传播

vlog新闻具备与生俱来的网络化和社交化基因,能够赋予新闻以鲜活的细节、共情共鸣的吸引力和鲜明的形式感,将社交元素对受众的吸引力嫁接到传统新闻报道中。强社交性是vlog报道的“流量密码”,但主流媒体的vlog报道主要投放在自有客户端、微博账户。例如,总台关于俄乌冲突的vlog报道主要在央视新闻客户端、cgtn客户端、央视网,以及cgtn、cgtn记者团等微博账户发布,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仅发布了3条,在强化社交传播上还有较大空间。一方面,在传播渠道上要向微信、小红书、b站、抖音、播客、豆瓣等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体平台“迁徙”;另一方面,要强化互动,与受众建立“类社会亲密性”,主动“成为”受众的朋友和家人,引发情感和观点的共鸣共振

?

七、总 结

?

主流媒体+vlog是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话语下沉、创新话语体系、积极进行媒体融合的实践典型,同时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此次二十大报道中的主流媒体vlog更是在诸多报道中大放异彩,引起话题。因此对于该话题的适当关注是有必要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积累案例,理顺答题要点和思路,在考场上如果碰到类似题目也能得心应手的作答哦~?

?

?

参考文献

1.《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

2.全会,沙晓羽.vlog新闻在主流媒体国际报道中展身手——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俄乌冲突报道说开去[j].全媒体探索,2022(08):29-31.

3.詹绪武,李珂.vlog+新闻:主流话语的传播创新路径——以“康辉vlog”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03):98-102.

4.杨立倩,李其名.5g时代政务vlog的应用与发展探讨[j].新媒体研究,2020,6(10):1-3.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20.10.001.

5.胡志刚,夏梦迪.“vlog+新闻”对5g时代新闻报道的影响探析[j].出版广角,2020(04):40-42.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4.009.

6.李静.vlog创新时政新闻视频化传播的“热”与“冷”[j].电视研究,2020(04):75-77.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