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唐与回纥绢马生意中马价争议的缘由探析_the_价格_马匹(民族学研究生值得读吗)



民族学考研唐与回纥绢马生意中马价争议的缘由探析_the_价格_马匹(民族学研究生值得读吗)缩略图

唐与回纥绢马生意中马价争议的缘由探析

丁君涛

摘要:安史之乱今后,唐政府为了酬谢回纥助唐平叛,与回纥坚持了长达8十余年的绢马生意,可是在唐政府内部环绕绢马生意的马价及生意量发生了剧烈的争论,有人撑持,有人对立,构成了议论纷纷的局势。文章以其时生意的马匹实践价值为切入点,探析唐与回纥绢马生意的打开条理及争议缘由。

要害词:唐政府;回纥;绢马生意

abstract : in reward for the uyghur assistance in suppressing the an-shi rebell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tang dynasty traded silk for horses with uyghurs for 80 years. however,within the government,there were fierce debates about horse price and trading volume. this paper begins s with the actual value of horses at that tim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horse price disputes in the silk-horse trade between the tang government and uyghurs.

key words: government of the tang dynasty; uyghur; silk-horse trade

一、疑问的提出

唐与回纥的绢马生意持续长达8十余年,可是伴随绢马生意的是长时刻的争论,这种争论从唐朝一向连续到今世。唐宰相李德裕在论及互市时说:“缘回鹘新得马价绢,访闻塞上武士及诸藩部落,苟利货财,不吝驼马,必恐充为互市,抬诱外蕃,岂惟赞助虏兵,实亦减耗兵备。”[1]认为与回纥的绢马生意不只赞助虏兵,而且会减耗唐本身的兵备。元稹的《阴山道》诗中也写道:“年年买马阴山道,马死阴山帛空耗。”[2]唐代陆贽也认为与回纥的绢马生意所花费的费用过大,而且不可以满足回纥的贪念,“回纥矜功,凭陵亦甚”,“使伤耗遗氓,极力蚕织,西输贿币,北偿马资,尚缺乏塞其烦言,满其骄志”[3]。这些观念对唐与回纥的绢马生意持低沉的情绪,认为两边的互市对唐晦气,买马的价格过于高昂,对唐财务是一个沉重的担负。也有人认为唐与回纥的绢马生意是必要的,唐礼部尚书李绛就认为与回纥的绢马生意关于平稳西北边境、处置内部藩镇疑问非常有利,一起所花费的费用尚可以承受,“北狄、西戎,素相攻讨,故边无虞。今回鹘不市马,若与吐蕃结约解仇,则将臣闭壁惮战,边人拱手受祸。又淮西吴少阳病笃,若无北顾忧,可乘其变,发诸道讨平之。或曰降主费多,臣谓否则,我三分全国赋,以一事边。又东南大县赋岁二十万缗,以一县赋为婚赀,非损寡得大乎?”[4]

今世专家对唐与回纥的绢马生意也各有观点,专家刘正江在论文《回鹘与唐的马绢生意及其本质》中就认为,唐与回纥绢马生意中的马价远远跨越了商场价格,所以不是正常的商场生意,带有深沉的政治颜色,是唐王朝实施羁縻方针的一种体现[5]。黄畅的《回鹘汗国与华夏商业生意探微》和李德龙的《敦煌遗书s8444号研讨——兼论唐末回鹘与唐的朝贡生意》也都认为唐与回纥的绢马生意中马匹价格过于高昂,并不是朴实的产品生意。

而舒苑的《市以微物通以友谊——唐代汉回纥生意》认为,唐与回纥的绢马生意给两边都带来了优点,马匹价格疑问并没有影响到两边的联络。马俊民的《唐与回纥的绢马生意——唐代马价绢新探》认为唐与回纥的绢马生意是根据唐在军事、政治上的需要而达到的,在马匹价格上,并非回纥乘势敲诈,致使马价名贵,马价高昂是因为马匹优良、远程的运送和旅程上的耗费等要素致使的。

关于唐与回纥的绢马生意中马匹价格高昂与否,大都专家都认为价格过于高昂,并不合算,可是因唐代后期华夏区域的绢价不坚决非常大,要谈论马价高昂与否,不该简略地以四十绢为标准进行衡量,而应以每匹马可以换得的粮食作为标准进行衡量。

二、绢马生意中马匹实践价值的比照

安史之乱今后,唐与回纥的绢马生意根柢是以一马四十绢为标准进行生意的,?嘧谇校劓运昀词校月硪黄ィ拙钏氖ィ潦蚵怼盵6],前后数十年,根柢改变不大,后期曾有一马五十绢的记载,白居易在《阴山道》中曾诉苦:五十匹缣易一马,缣去马来无了日。但大都仍以一马四十绢为计价标准,这篇文章也以一马四十绢的价格进行分析,那么这样的价格在其时究竟是不是名贵呢?

唐初马匹价格一度非常廉价,“于斯之时,全国以一缣易一马,秦汉之盛,未始闻也”[7],可是唐代后期马政的弛坏、吐蕃等周边少量民族的长时刻侵扰等,使得唐的马匹丢掉严峻,“这今后边无重兵,吐蕃趁机陷陇右,苑牧畜马皆没矣”[8],唐王朝逐步损失了马匹的供给才能,不得不向北方少量民族许多买马,唐与突厥、回纥、吐蕃等少量民族都进行过多次的生意,以应对军事等方面的需要。

在安史之乱早年,唐与少量民族也打开过多次此类生意。唐开元二十四年,突厥违背先例,纳马多倍,“往者先(毗伽)可汗在日,每年纳马不过三四千匹,马既无多,物亦易办。此度所纳,前后一万四千,缘儿初立可汗,朕又结为父子,恩义相及,不可以却回,所以总留,计物五十万匹”[9]2026,玄宗因突厥可汗初立,特意多留,汰其驽劣,“十退一二”,酬绢“五十万匹”,依照一万二千匹马,酬绢五十万匹,折合大约每匹马四十匹绢,当然这个价格或许是唐王朝在应对突骑施犯边之时,对突厥采纳的挑拨和物质引诱等办法,如《敕突厥可汗书》就记载:“突骑施本非贵种,出自异姓,惟任奸数,诳诱群胡,十数年,又承国家庇荫,因其荒远,遂得苟存。”“儻事捷之日,羊马土地,总以与儿,子孙财宝,别有优赏。信是长策,可熟思之。与儿情亲,故言及此耳。”[9]2024唐与突厥的马匹生意证明晰在唐与回纥打开绢马生意之前,唐就现已与北方少量民族进行过频频的大规划马匹互市,而马匹的价格也在四十匹绢支配,当然这样的价格是唐王朝为了维护周边平稳而拟定的一个有利于少量民族的价格,这样的价格也得到了长时刻的连续。唐代为了政治、军事上的意图,而在互市中给予少量民族优惠是常见的做法。“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10]“厚加赏赉,仍许于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之所,每年赍缣帛数十万匹就边以遗之。”[11]“高估马价以诱之”“厚加赏赉”都是在经济上挟制少量民族,也阐明唐高价购马是一种常见的方针。少量民族也知道到与唐打开马匹生意所带来的利益,史料上多次见到少量民族恳求打开互市的内容:唐武德8年,“突厥、吐谷浑各请互市,诏皆许之”[12];开元十九年(731年),“九月,辛未,吐蕃遣其相论尚它硉入见,请于赤岭为互市,许之”[13];元和十年(815年)十一月,“己丑,吐蕃款陇州塞,请互市,许之”[14]。华夏王朝经过互市不只可以获得马匹,而且互市仍是捆绑北方少量民族的一个重要办法,对少量民族的影响极大,宋代就有有关记载,“撒播五代以及于宋,而河、陇为西夏所据,元昊坚强构逆,兵势甚锐,竭全国之力不能少挫其锋,然至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认为国,是以亟亟屈从”[15]。战争中不可以达到的方针,经过互市完成了,正因为互市历来不是单纯的产品生意,所以即便马价高于市价,唐政府也情愿承受。

那么,为啥对唐与回纥绢马生意中马价争论那么剧烈,而与突厥的生意却少致使争议?要弄理解这个疑问,就有必要对不一起期唐在生意中所付出的价值做一个分析。因为与突厥、回纥打开马匹生意中的价格都为四十匹绢,所以只需分析四十匹绢在不一起期的价值,就可晓得唐在互市中所付出的价值。

开元年间四十匹绢大约恰当于多少斗米呢?开元年间米价一向比照平稳,很少呈现涨价的情况,只需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京师区域“雨水害稻,谷价踊贵”[16]。而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二月己巳,至东都。时累岁丰稔,东都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17]。开元十六年,“如闻全国诸州,今岁普熟。谷价至贱,必恐伤农”[18]。据杜佑《通典》记载:“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全国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因开元年间物价相对平稳,开元二十四年的价格大约与开元十三年的价格相差不大,按每绢二百一十文,每斗米十三文核算,那么四十匹绢在开元二十四年约可易米六百四十六斗。

在肃宗今后,四十匹绢恰当于多少斗米呢?先分析肃宗后绢价的改变,肃宗时期的诗人杜甫《忆昔诗》记载:“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可见肃宗时期,绢价最高曾达一万钱。史料记载大历年间绢价有所下跌,“大历中,绢一匹价近四千”[19]3437。德宗建中元年,初定两税时,据文书所载,绢价在三千到四千文之间,《李文公集》卷九《疏改税法》说:“臣认为自建中元年头定两税,至今四十年矣。其时绢一匹为钱四千……税户之输十千者,为绢二匹半而足矣。”[20]4409韩愈在《论变盐法事宜状》中说:“初定两税时,绢一匹直钱三千。”[21]3836到贞元十年,绢价持续下跌,每匹只卖一千五六百文。《陆宣公翰苑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群众六条》说:“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22]到贞元十九年时,绢价更降到每匹8九百文,“大历中绢一疋价近四千,今止8百九百”[19]3437。元和长庆年间,跟着政治经济逐步平稳下来,绢价坚持低位,每匹的价格也只需8百文,这样的价格远低于乾元初年动辄万文的高位。《李文公集》卷九《疏改税法》说:“臣认为自建中元年头定两税,至今四十年矣。……今税额如故,而粟帛日贱,钱益加剧。绢一匹价不过8百。”[20]4409在长庆二年,绢价仍然坚持在每匹8百文,《论变盐法事宜状》(长庆二年)说:“今绢一匹,值钱8百。”[21]3836后期又有所上涨,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说:“文宗开成三年十月十四日,在扬州:更买白绢二匹,价二贯。”[23]这儿首要说的是绢价。

其时的米价又如何呢?天宝五载(746年),“是时,国内富实,米斗之代价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24]884。安史之乱后,米价灵敏上涨,抵达每斗七千文,《新唐书·食货志》载:?嘧诩次弧傲骄┢健褐诓杏诒粒锥分燎咔А!盵24]885“是时民间行三钱。……法既屡易,物价腾踊,米斗钱至七千,饿死者满道。”[25]到了大历年间,跟着战争的消弭,政治环境的好转,米价又有所降低,“大历四年秋,大雨。是岁自四月霖澍至九月,京师米斗8百文”[26]。贞元年间的米价,有文字记载的比照少,很难判别贞元十年及贞元十九年的米价,可是贞元年间,外部环境相对平稳,农业出产也没有遭到大的影响,米价大约会坚持相对平稳。以贞元8年(792年)为例,大臣陆贽在奏折中称:“今江淮斗米直百五十钱,运至东渭桥,僦直又约二百,米糙且陈,尤为京邑所贱。”[27]因贞元8年的米价高但不会跨越两百文,否则也不会米糙且陈会被京邑所贱,这阐明二百文钱可以买到非常好的米,所以贞元十年到十九年间,米价应在两百文支配不坚决。而到了元和年间,骚动的暂停、农业出产逐步走上正轨和遭到后期钱重物轻的影响,米价逐步下跌到中唐时期稀有的水平,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翱《李文公集》卷九《疏改税法》说:“今税额如故,而栗帛日贱,钱益加剧,绢一匹价不过8百,米一斗不过五十。”[20]4409这闪现元和年间的米价较贞元年间有显着下跌,同期也有许多史料证明元和年间米价坚持低位,最低时每斗不过两文,“元和六年……是岁全国大稳,米斗有直二钱者”[28]。当然这样的价格是少量,这也闪现元和年间每斗米不会跨越五十文。

到长庆年间时,米价又有所上涨,可是涨幅不大,长庆元年(821年)时,一些当地遭到灾害的影响,“时属蝗旱,粟价暴贵”[29],除此以外大大都区域的米价根柢平稳,并坚持低位。郎中吴武陵谏曰:“前在朔方,度支米价四十一,而无逾月积,皆先取商人,然后求牒还都受钱。”[30]这阐明其时的米价也根柢坚持在四十文支配,尽管长庆二年,“江淮诸州,旱损颇多,地址米价,不免踊贵”[31]。可是很快又“据时估减半价出粜,以惠穷户”,因而长庆二年的米价大约也在四十文支配。开成三年的米价没有具体文献记载,可是开成元年与开成五年的米价有相应的记载,文宗开成元年(836年)二月畿内和籴粟麦,贵籴每斗60文,平籴每斗50文,贱籴每斗25文[32]。以平籴的米价为基准,每斗折算的米价大约为85文。在开成五年,有日本和尚曾记载了山东区域的米价,“县中米一斗六十文;粟米一斗五十文,粳米一斗九十文”[33]。据估测米价最低不过50文每斗,最高130文每斗,因而开成三年的米价大约也会坚持在85文支配。

以开元十三年,四十匹绢所能换得米的数量作为基准价,可以得出唐代绢帛价格,见表1。

表1 唐代绢帛价格

因有些年份没有精确的史料记载,表1中的数据只能根据前后数年的价格进行核算,可以会有不精确之处。可是全体上仍然可以看出,若以铜钱为计价标准,则其时所生意的马匹价格高于以往,并长时刻坚持高位,以这样的价格核算,一马四十绢的单价的确是在上涨。可是以折组成米的数量为标准进行核算,则降幅居多,四十匹绢所折合的米量长时刻低于开元十三年的基准米量,尽管这儿面有唐后期“钱重物轻”、政治、军事等要素的影响,可是,四十匹绢所可以换得的粮食并不比开元二十四年多,因而学界所长时刻认为的唐与回纥绢马生意中,因马价高昂而致使争议的观念是不树立的。

三、马匹的商场价格、生意量与唐王朝的财务担负之间的联络

要查询唐与回纥绢马生意中马匹实践价格高昂与否,还需要分析商场上马匹的生意价格,以离回纥较近的敦煌、西州区域为例,西州区域的马匹价格大多不到二十匹绢,远远低于四十匹绢的价格。吐鲁番阿斯塔那188号墓所出土的《唐马市残牒》就记载:“……赤敦8岁,直壹拾伍疋。”[34]88因同墓所出文件多事关神龙元年以甘州刺史李汉通为大使的市马使团,因而这一残牒也应为神龙年间,神龙三年的文书所记载的马价也与此残牒附近,《唐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和阳牒为被问买马事(二)》:“前缺,马一疋骝敦,七岁,大练壹拾叁……”[34]67马价到开元二十一年也改变不大,在阿斯塔那509号墓所出的《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石染典買马契》载:“马壹疋骝敦六岁,开元二十一年正月五日,西州群众石染典交用大练拾捌疋,今于西州市,买康思礼边上件马。”[35]正是因为商场上的马匹价格大多远低于四十匹绢,所以太和七年十一月,度支、盐铁等使奏:“以银州是牧放之地,水草甚丰,国家自艰虞以来,制置都阙。每西戎东牧,常步马相凌,致令外夷浸骄,边备不立。臣得银州刺史刘源状,计料於河西道侧近,市孳生堪牧养马,每匹上不过绢二十疋,下至十五疋。”[36]假定自行养马价格不会跨越二十匹绢,这样的价格显着比与回纥进行生意更有招引力,也直接阐明四十匹绢的价格并非商场价。

而在马匹的实践价值上,仍是以敦煌区域为例,天宝年间,敦煌、西州区域的绢价在460文支配[37],每马15到20绢,则可以换得铜钱6 900文到9 200文,而据敦煌文书《天宝四载河西豆卢军和籴会计牒》所记载,粟价每斗不过27到32文铜钱*,均匀为29.5文铜钱一斗粟,唐宰相陆贽在《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沿边州镇储蓄军粮事宜状》中说:“其有纳米者,每米六升,折粟一斗。”[38]一匹马可以换粟233斗到311斗,折组成米为140斗到187斗,而天宝五载,华夏区域40匹绢可换米615斗,这样的差价,显着足以招引回纥往华夏许多贩卖马匹。

唐与回纥的绢马生意持续数十年,中心争议不断,发生争议的缘由,从上文分析来看,不只是是因为马价的高昂,因为开元二十四年唐与突厥的马匹生意价格也在四十匹绢支配,而跟着唐代物价的改变,四十匹绢所可以换得的粮食在逐步降低,这关于与回纥打开马匹生意是有利的。真实发生争议的缘由在于生意量的扩展和唐财务的日渐困顿,这两点使得唐无法承受绢马生意的担负。

唐与回纥的绢马生意在肃宗今后,不只生意量大而且生意频频,有时一年数次生意,“宪宗元和十年8月以绢十万疋偿回纥之马直,……十二月以绢九万七千疋偿回纥马直”,“穆宗长庆二年二月以绢五万疋赐回纥充马价,四月又赐回纥马价绢七万疋,十二月以绢8万疋偿回纥马直”[39]。最多的一次是在文宗时期,“文宗初,又赐马直绢五十万”[40],五十万匹绢对开元盛世时期的唐都有必定的压力,唐玄宗就在与突厥的马匹生意中有所诉苦,“并放全国租庸,费用无量,非特和市。缘此马价通容稍迟”,“此後将马来纳,必不可以多,积乡先可汗时约,有定准来生意”[9]2026,正因为互市有恩赐的成份在里边,而突厥又借机向唐许多卖马,所以唐玄宗才需求此后“必不可以多”。而在肃宗今后,唐从回纥买马的数量不断增多,唐每年付出许多绢帛,付出的频次和数量都显着跨越肃宗早年。

安史之乱今后,唐代的财务情况远不如以往,所控制的户口和税收区域都大为削减,许多藩镇并不向朝廷上交税收,“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虽曰籓臣,实无臣节”[41]。朝廷真实可以控制的赋税显着削减。“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8道,合四十神州,一百四十四万户。比量天宝供税之户,则四分有一。全国兵戎仰给县官者8十三万余人,比量天宝士马,则三分加一,率以两户资一兵。”[42]唐政府所倚重的赋税只需江南8道,户仅一百四十四万,所养的戎马比天宝年间多三分之一,每两户要养一个兵士,财务的压力清楚明晰。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唐在买回纥马匹的疑问上有所忌惮,大历8年“回纥赤心请市马万匹,有司以财乏,止市千匹。子仪曰:‘回纥有大功,宜答其意,华夏须马,臣请内一岁俸,佐马直。’”[43]代宗归纳思考后“命有司量入计许市六千匹”[44]。回纥正本向唐贩来一万匹马,而有司却因财务困顿,期望只买马一千匹,郭子仪却认为回纥有助唐的劳绩,应予以优待,而且军事上也的确需要马匹,致使于他自己情愿以自个的俸禄来协助付出买马费用,代宗归纳思考,最终抉择买马六千匹,购不购马、购多少马,关于唐政府都不是一个简略的抉择。更为严峻的是,在绢马生意中,是不是买马并不完全由唐断定,在生意中“拒之即立为边患,受之即玉府空竭”[45],买马会带来财务上的压力,不买马回纥就变成边境上的一个挟制。生意的数量也不完全由唐断定,?暌允蚯笫郏拐呦圊妫羯岷桦停嫒醪豢梢杂茫酆翊陀岳⒅恢病8匆酝蚵砝矗鄄蝗讨胤趁瘢チА盵46]。这样的生意显着带有必定的敲诈性质,此时的绢马生意已不是正常的产品生意,唐天然队轭马生意多有怨言,并不心甘甘心。财务上的压力、生意量的扩展及回纥对唐的横冲直撞一起促进了唐内部对与回纥绢马生意的不满。

唐与回纥的马匹生意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可是从商场生意价格的视点来看,唐的确遭到回纥的敲诈,其买马的价格显着高于商场价,这种敲诈是在特别的环境下构成的,并不是正常的商场生意。至于回纥卖马关于唐财务的影响,专家刘义棠认为“唐财务经济之窘境,首要是因为内忧外患所衍成,并非因为马价所构成”[47]。因而完全将唐财务的困难归咎于回纥卖马并不公正。

参阅文献:

[1] 董诰.全唐文:卷七百五[m].海口:海南世界新闻出书中心,1996:4997.

[2] 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290.

[3] 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9:2587.

[4]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四十七[m].海口:海南世界新闻出书中心,1996:4266.

[5] 刘正江.回鹘与唐的马绢生意及其本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2):74-78.

[6]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9:11727.

[8]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m].北京:中华书局,1999:878.

[9] 董诰.全唐文:卷二百8十六[m].海口:海南世界新闻出书中心,1996.

[10] 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9:3437.

[11] 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9:3521.

[12]
民族学考研唐与回纥绢马生意中马价争议的缘由探析_the_价格_马匹(民族学研究生值得读吗)插图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7:2308.

[13]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7:2624.

[14]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2007:2963.

[15]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二[m].海口:海南世界新闻出书中心,1996:3945.

[16] 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9:1426.

[17] 刘昫.旧唐书:卷8[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6.

[18]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五百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5:6012.

[19] 董诰.全唐文:卷四百8十8[m].海口:海南世界新闻出书中心,1996.

[20] 董诰.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m].海口:海南世界新闻出书中心,1996.

[21] 董诰.全唐文:卷五百五十[m].海口:海南世界新闻出书中心,1996.

[22] 董诰.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m].海口:海南世界新闻出书中心,1996:3287.

[23]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一记校注:卷一[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书社,1992:53.

[24]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5]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911.

[26] 刘昫.旧唐书:卷三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9:942.

[27] 司马光.资治通鉴:二百三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2890.

[28]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7:2949.

[29] 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2915.

[30]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卷二百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9:4429.

[31] 王溥.唐会要:卷8十8[m].北京:中华书局,1955:1616.

[33]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一记校记:卷二[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书社,1992:238-240.

[34] 唐长孺.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第8册[m].北京:文物出书社,1981.

[35] 唐长孺.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第9册[m].北京:文物出书社,1981:48.

[36] 王溥.唐会要:卷六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55:1146.

[37] 赵丰.唐代西域的练价与钱银兑换比率[j].前史研讨,1993(6):177-180.

[38] 陆贽.陆贽集:卷十8[m].北京:中华书局,2006:598.

[39]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5:11727.

[40]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6130.

[41] 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9:2607.

[42] 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一[m].中华书局,1999:287.

[43]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9:3620.

[44] 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9:3543.

[45]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1992:2007.

[46]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9:4655.

[47] 刘义棠.维吾尔研讨[m].台北:正中书局,1975:368.

(责任编校:夏玉玲)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horse price disputesin the silk-horse trade between the tang government and uyghurs

ding jun-tao

作者简介:丁君涛(1985-),男,湖北仙桃人,讲师,博士,首要从事我国古代经济史研讨。回来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修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