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社科院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金字塔
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是第3王朝初期的乔塞尔的“层级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是第4王朝法老胡夫所建,地点在今开罗附近尼罗河西岸的基泽,设计师为海米昂。古埃及的金字塔现存约80座,起自第3王朝,止于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王墓不再用金字塔的形式,而是采用了岩墓的形式)。它们分布于孟斐斯附近尼罗河西岸。
2.维西尔
维西尔,又译作维齐尔。是现代埃及学者引用阿拉伯语对古埃及宰相的称呼。古王国时期负责掌管行政、司法、经济、神庙等事务,也负责担任世俗法庭在中央的最高法官。该职位在新王国时被一分为二,其中之一主管上埃及和努比亚的事务,另一个分管下埃及和西亚的事务。前者权力较大,国王不在时可代行朝政。其职责范围包括行政、经济、司法、宗教、土地诉讼、分家析产、灌溉、遗嘱、农事、赋税等。但其主要使命仍是执行法老的指令,是法老专制统治的工具。
3.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的一位法老(约前1304—前1237在位)。 也是古埃及历史上影响极大的法老。在位期间,开发尼罗河三角洲,建新首都培尔?拉美西斯和塔尼斯等城市;扩建底比斯的阿蒙神庙;对外力图恢复图特摩斯三世时期的帝国版图,长期与赫梯进行战争,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同赫梯人激战于卡迭石(什),未分胜负而回。约前1296年(或前1280年)埃赫双方缔结和约,结束长期战争。此外,他还对利比亚和努比亚进行过征服。
4.图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04-前1450年在位)一生征战,击溃了由米坦尼支持的、以卡迭什为首的叙利亚联军,进而打败了米坦尼王国,使其不再与埃及为敌,转而成为埃及的盟友,从而巩固了埃及在叙利亚的统治。图特摩斯三世在叙利亚的胜利震撼了整个西亚,使亚述和巴比伦尼亚也纷纷与埃及建立友好关系。在南方,图特摩斯三世将埃及边境推进到了尼罗河第四瀑布以外。
5.伊斯兰教
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创立的一神教。610年,穆罕默德(约570-632年)自称为安拉的使者,并把古莱西部落神安拉提高到全民族唯一真神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的意志。信仰伊斯兰教者,称为“穆斯林”,意为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穆斯林以《古兰经》为经典,它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义务和作为穆斯林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
6.奥斯曼帝国
也称奥托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军事封建帝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1299年突厥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建国。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在此建都,改名伊斯坦布尔。经过不断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帝国内部实施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地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17世纪中叶国势转衰,19世纪巴尔干半岛各国先后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失败,随后丧失了大片土地,仅保有土耳其本部。1919年国内爆发基马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苏丹穆罕默德六世被废,帝国告终。
7.吴于堇
吴于廑(1913-1993)原名吴保安,安徽休宁人,1913年出生于江苏宝应,1935年东吴大学毕业。抗战爆发后,作南开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1944和1946年在哈佛大学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吴于廑为新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合作主持了两批中国性世界史大学教材的编纂(4卷本《世界通史》,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人民出版社1962年初版;6卷本《世界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4年版),开创15、16世纪世界历史研究(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共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1990年版,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主要论著集结于《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在中国史学界,其倡导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中国兴起”。所撰《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卷前专文《世界历史》、《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欧亚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应》,是对整体世界史观的系统阐述以及运用新史观对人类历史的宏观勾勒。
8.威廉·麦克尼尔
威廉·麦克尼尔,当世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现为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他以一部《西方的兴起》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他笔耕不止,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 1996年,威廉·麦克尼尔因“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 2016年7月8日,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逝世,享年98岁。
9.杰里·本特利(略)
10.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在中世纪史、世界史和史学理论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著述丰富。他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所写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1978)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全面的回顾了20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的主要变化,包括史学领域的扩大、各社会科学的新概念与新方法对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影响等。其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世界的社会和文化史》、《中世纪的教皇制》等。
11.《西方全球史》(略)
12.《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是由作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作、198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及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各国历史研究的主流和新趋势作了系统、全面、详细的阐释和分析。《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取材广博,评论公允,被欧美大学列为史学史研究的必读参考书。
1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14.生产方式
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人们一般把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内容称作是生产力,把其社会形式称作是生产关系,这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建设性内容——物质生产方式(物质谋得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换言之,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能动统一。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全球史?
全球史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史学观念,也是一门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学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反应。目前,“全球史”这个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全球史学者从自身的学术传统和理解出发,从事着各种全球史研究实践,并相互开展争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史学者没有共识,他们从事研究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这些理念包括:(一)打破民族国家的界限,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二)整体观。将研究对象置于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理解和考察。(三)互动观。将研究对象置于互动网络体系中,从互动来理解历史,强调互动者互为主体。(四)反对欧洲(西方)中心论。(五)力求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中,“互动”是全球史研究的核心理念。有学者强调:“互动理念可成为匡正既往‘西方中心论’的利器,同时为书写新的全球史提供了多种思路和指南。”
2.西方全球史发展历程、特色(略)
3.埃赫那吞改革原因、内容、结果、影响
?背景:
(1)统治阶级内部,以及王权与神权、神权与世俗奴隶主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并激化。
(2)新王国时期开始,阿蒙神祭司势力极度膨胀,在政治经济领域实力增长迅速,开始不甘心依附于王权,进而与以法老为代表的王权相抗衡,直至插手王室内部斗争,逐渐危害到王权和其他奴隶主的利益。
?内容:
(1)首先恢复对拉神的崇拜,继而废除对阿蒙神和其他一切神的崇拜,只准崇拜阿吞神;
(2)没收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财产,将其转交给阿吞神庙;
(3)铲除一切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样;
(4)将首都从底比斯迁到埃及中部的阿马尔那,并取名为埃赫塔吞,以摆脱阿蒙祭司集团的影响;
(5)国王本人阿蒙荷特普四世改名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光辉;
(6)同时提拔许多出身中下奴隶主阶层的人担任高级官吏。
?实质:
王权联合军事行政奴隶主、中小奴隶主等各个世俗奴隶主阶级在“宗教改革”的外衣下反对神庙势力过度膨胀,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斗争。
?影响:改革遭到阿蒙神庙祭司及其他祭司、贵族的激烈反对和抵抗。埃赫那吞死后,他的继承者图坦哈蒙放弃了改革,恢复了对阿蒙神的信仰,发还了阿蒙神庙被没收的财产,首都也迁回到了底比斯。埃赫那吞改革彻底失败。改革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打击了阿蒙神庙祭司集团的保守势力,加强了王权,提高了中小奴隶主阶层的地位,促进了当时社会尤其是文学艺术的发展。
4.简述一个西方史学流派
二战后新产生的史学流派包括新社会史学派、心理史学、医学社会史、环境史、 后现代主义史学、新文化史、微观史、日常生活史、全球史等。
微观史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发展起来的,诞生于意大利。意大利微观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卡洛?金斯伯格、卡洛·波尼、乔万尼?列维和爱德华·格伦迪。后来,意大利微观史学的影响逐渐扩大。微观史学的代表性著作包括金斯伯格的《奶酪与蛀虫:一个十六世纪磨坊主的精神世界》、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纳塔莉·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等。
微观史学是指这样一种历史研究,即从事这种研究的史学家,不把注意力集中 在涵盖辽阔地域、长时段和大量民众的宏观过程,而是注意个别的、具体的事实,一个或几个事实,或地方性事件。微观史学家认为,叙述是最好的方法,借此可以
告诉读者研究假设和史料之间的冲突。他们认为,对无个性的宏观结构和机制的考察是不够的,无法揭示更为深层的东西。微观史学家感兴趣的是历史上那些具体的、易于观察的、个别的事物。但这并不是简单地用微观的共同体(如社区、家庭、个人)来代替宏观的共同体(如国家、经济、民族),而是要改变研究的原则。微观研究的方法要求对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个人概念进行研究,要对这个人的所有具体情况进行考察。微观史学家并不是主张仅仅局限于对某个微观现象的孤立研究,而是主张尽可能地通过研究微观现象同时看到或折射出其他方面的现象。
微观史学的不足之处在于,微观史学家的方法集中于小规模的历史,这样就把 历史缩小在偏重趣闻轶事和对古物的癖好的范围,并且容易把过去的文化浪漫化和 幻想化。由于微观史学家爱好研究稳定的社会,如中世纪,这样就不擅长研究变化快的近现代社会,也不会研究政治。另外,尽管微观史学家总是强调要小中见大,要把小的研究与大的意义相联系,但这种大的意义往往只是局限于某一方面、某一问题和领域,而不可能是一个宏观过程。
总之,微观史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要克服和弥补宏观史学过分强调结 构、过程、长时段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历史中的人和历史现象的研究。微观史学也确实获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实践证明,单纯的微观史学也容易犯“见木不见林”的毛病。理想的出路应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的结合,个案分析和结构、过程分析的结合。
5.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略)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内容。1805年,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官穆罕默德?阿里夺取了政权,自立为总督,奥斯曼帝国苏丹被迫承认了既成事实。阿里先后击退了入侵的英军和消灭了埃及原来的统治集团马木路克军团,建立了自己的专制统治,史称穆罕默德?阿里王朝。阿里为巩固其政权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政治上,铲除马木路克势力,改革行政制度,设立最高国务会议,确立中央集权制。(2)经济上,发展农业,没收寺院不动产,实行土地国有,取消包税制,将各种赋税统一为土地税;兴修水利,大力种植棉花,奖励工业,建立纺织厂、造船厂、军火厂等。(3)军事上,改组陆军、训练新军,开办步兵学校,从西欧聘任教官;发展海军,建立地中海和红海舰队。(4)文化教育上,兴办各类专科学校和外语学校,翻译外国科技书籍,往西欧国家派送留学生。
(二)影响。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埃及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封建王朝,史称穆罕默德?阿里王朝,代替了原来的马穆鲁克王朝。农民对统治集团的依附更为加深,即使在新建的工厂里,也实行终身强迫劳动制,他们的地位如同农奴。然而,阿里的改革和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革奠定了埃及近代机器工业的基础,增强了埃及的国力,使埃及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全国人口增加到450万人,亚历山大城则拥有15万人口。埃及军队成为中近东地区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超过了它的宗主国——土耳其。这时埃及名义上仍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实际上却是一个独立的、强大的主权国家。
?
2016社科院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金字塔
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是第3王朝初期的乔塞尔的“层级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是第4王朝法老胡夫所建,地点在今开罗附近尼罗河西岸的基泽,设计师为海米昂。古埃及的金字塔现存约80座,起自第3王朝,止于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王墓不再用金字塔的形式,而是采用了岩墓的形式)。它们分布于孟斐斯附近尼罗河西岸。
2.维西尔
维西尔,又译作维齐尔。是现代埃及学者引用阿拉伯语对古埃及宰相的称呼。古王国时期负责掌管行政、司法、经济、神庙等事务,也负责担任世俗法庭在中央的最高法官。该职位在新王国时被一分为二,其中之一主管上埃及和努比亚的事务,另一个分管下埃及和西亚的事务。前者权力较大,国王不在时可代行朝政。其职责范围包括行政、经济、司法、宗教、土地诉讼、分家析产、灌溉、遗嘱、农事、赋税等。但其主要使命仍是执行法老的指令,是法老专制统治的工具。
3.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的一位法老(约前1304—前1237在位)。 也是古埃及历史上影响极大的法老。在位期间,开发尼罗河三角洲,建新首都培尔?拉美西斯和塔尼斯等城市;扩建底比斯的阿蒙神庙;对外力图恢复图特摩斯三世时期的帝国版图,长期与赫梯进行战争,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同赫梯人激战于卡迭石(什),未分胜负而回。约前1296年(或前1280年)埃赫双方缔结和约,结束长期战争。此外,他还对利比亚和努比亚进行过征服。
4.图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04-前1450年在位)一生征战,击溃了由米坦尼支持的、以卡迭什为首的叙利亚联军,进而打败了米坦尼王国,使其不再与埃及为敌,转而成为埃及的盟友,从而巩固了埃及在叙利亚的统治。图特摩斯三世在叙利亚的胜利震撼了整个西亚,使亚述和巴比伦尼亚也纷纷与埃及建立友好关系。在南方,图特摩斯三世将埃及边境推进到了尼罗河第四瀑布以外。
5.伊斯兰教
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创立的一神教。610年,穆罕默德(约570-632年)自称为安拉的使者,并把古莱西部落神安拉提高到全民族唯一真神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的意志。信仰伊斯兰教者,称为“穆斯林”,意为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穆斯林以《古兰经》为经典,它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义务和作为穆斯林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
6.奥斯曼帝国
也称奥托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军事封建帝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1299年突厥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建国。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在此建都,改名伊斯坦布尔。经过不断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帝国内部实施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地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17世纪中叶国势转衰,19世纪巴尔干半岛各国先后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失败,随后丧失了大片土地,仅保有土耳其本部。1919年国内爆发基马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苏丹穆罕默德六世被废,帝国告终。
7.吴于堇
吴于廑(1913-1993)原名吴保安,安徽休宁人,1913年出生于江苏宝应,1935年东吴大学毕业。抗战爆发后,作南开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1944和1946年在哈佛大学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吴于廑为新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合作主持了两批中国性世界史大学教材的编纂(4卷本《世界通史》,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人民出版社1962年初版;6卷本《世界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4年版),开创15、16世纪世界历史研究(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共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1990年版,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主要论著集结于《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在中国史学界,其倡导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中国兴起”。所撰《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卷前专文《世界历史》、《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欧亚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应》,是对整体世界史观的系统阐述以及运用新史观对人类历史的宏观勾勒。
8.威廉·麦克尼尔
威廉·麦克尼尔,当世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现为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他以一部《西方的兴起》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他笔耕不止,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 1996年,威廉·麦克尼尔因“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 2016年7月8日,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逝世,享年98岁。
9.杰里·本特利(略)
10.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在中世纪史、世界史和史学理论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著述丰富。他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所写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1978)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全面的回顾了20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的主要变化,包括史学领域的扩大、各社会科学的新概念与新方法对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影响等。其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世界的社会和文化史》、《中世纪的教皇制》等。
11.《西方全球史》(略)
12.《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是由作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作、198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及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各国历史研究的主流和新趋势作了系统、全面、详细的阐释和分析。《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取材广博,评论公允,被欧美大学列为史学史研究的必读参考书。
1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14.生产方式
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人们一般把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内容称作是生产力,把其社会形式称作是生产关系,这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建设性内容——物质生产方式(物质谋得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换言之,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能动统一。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全球史?
全球史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史学观念,也是一门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学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反应。目前,“全球史”这个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全球史学者从自身的学术传统和理解出发,从事着各种全球史研究实践,并相互开展争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史学者没有共识,他们从事研究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这些理念包括:(一)打破民族国家的界限,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二)整体观。将研究对象置于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理解和考察。(三)互动观。将研究对象置于互动网络体系中,从互动来理解历史,强调互动者互为主体。(四)反对欧洲(西方)中心论。(五)力求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中,“互动”是全球史研究的核心理念。有学者强调:“互动理念可成为匡正既往‘西方中心论’的利器,同时为书写新的全球史提供了多种思路和指南。”
2.西方全球史发展历程、特色(略)
3.埃赫那吞改革原因、内容、结果、影响
?背景:
(1)统治阶级内部,以及王权与神权、神权与世俗奴隶主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并激化。
(2)新王国时期开始,阿蒙神祭司势力极度膨胀,在政治经济领域实力增长迅速,开始不甘心依附于王权,进而与以法老为代表的王权相抗衡,直至插手王室内部斗争,逐渐危害到王权和其他奴隶主的利益。
?内容:
(1)首先恢复对拉神的崇拜,继而废除对阿蒙神和其他一切神的崇拜,只准崇拜阿吞神;
(2)没收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财产,将其转交给阿吞神庙;
(3)铲除一切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样;
(4)将首都从底比斯迁到埃及中部的阿马尔那,并取名为埃赫塔吞,以摆脱阿蒙祭司集团的影响;
(5)国王本人阿蒙荷特普四世改名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光辉;
(6)同时提拔许多出身中下奴隶主阶层的人担任高级官吏。
?实质:
王权联合军事行政奴隶主、中小奴隶主等各个世俗奴隶主阶级在“宗教改革”的外衣下反对神庙势力过度膨胀,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斗争。
?影响:改革遭到阿蒙神庙祭司及其他祭司、贵族的激烈反对和抵抗。埃赫那吞死后,他的继承者图坦哈蒙放弃了改革,恢复了对阿蒙神的信仰,发还了阿蒙神庙被没收的财产,首都也迁回到了底比斯。埃赫那吞改革彻底失败。改革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打击了阿蒙神庙祭司集团的保守势力,加强了王权,提高了中小奴隶主阶层的地位,促进了当时社会尤其是文学艺术的发展。
4.简述一个西方史学流派
二战后新产生的史学流派包括新社会史学派、心理史学、医学社会史、环境史、 后现代主义史学、新文化史、微观史、日常生活史、全球史等。
微观史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发展起来的,诞生于意大利。意大利微观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卡洛?金斯伯格、卡洛·波尼、乔万尼?列维和爱德华·格伦迪。后来,意大利微观史学的影响逐渐扩大。微观史学的代表性著作包括金斯伯格的《奶酪与蛀虫:一个十六世纪磨坊主的精神世界》、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纳塔莉·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等。
微观史学是指这样一种历史研究,即从事这种研究的史学家,不把注意力集中 在涵盖辽阔地域、长时段和大量民众的宏观过程,而是注意个别的、具体的事实,一个或几个事实,或地方性事件。微观史学家认为,叙述是最好的方法,借此可以告诉读者研究假设和史料之间的冲突。他们认为,对无个性的宏观结构和机制的考察是不够的,无法揭示更为深层的东西。微观史学家感兴趣的是历史上那些具体的、易于观察的、个别的事物。但这并不是简单地用微观的共同体(如社区、家庭、个人)来代替宏观的共同体(如国家、经济、民族),而是要改变研究的原则。微观研究的方法要求对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个人概念进行研究,要对这个人的所有具体情况进行考察。微观史学家并不是主张仅仅局限于对某个微观现象的孤立研究,而是主张尽可能地通过研究微观现象同时看到或折射出其他方面的现象。
微观史学的不足之处在于,微观史学家的方法集中于小规模的历史,这样就把 历史缩小在偏重趣闻轶事和对古物的癖好的范围,并且容易把过去的文化浪漫化和 幻想化。由于微观史学家爱好研究稳定的社会,如中世纪,这样就不擅长研究变化快的近现代社会,也不会研究政治。另外,尽管微观史学家总是强调要小中见大,要把小的研究与大的意义相联系,但这种大的意义往往只是局限于某一方面、某一问题和领域,而不可能是一个宏观过程。
总之,微观史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要克服和弥补宏观史学过分强调结 构、过程、长时段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历史中的人和历史现象的研究。微观史学也确实获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实践证明,单纯的微观史学也容易犯“见木不见林”的毛病。理想的出路应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的结合,个案分析和结构、过程分析的结合。
5.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略)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内容。1805年,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官穆罕默德?阿里夺取了政权,自立为总督,奥斯曼帝国苏丹被迫承认了既成事实。阿里先后击退了入侵的英军和消灭了埃及原来的统治集团马木路克军团,建立了自己的专制统治,史称穆罕默德?阿里王朝。阿里为巩固其政权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政治上,铲除马木路克势力,改革行政制度,设立最高国务会议,确立中央集权制。(2)经济上,发展农业,没收寺院不动产,实行土地国有,取消包税制,将各种赋税统一为土地税;兴修水利,大力种植棉花,奖励工业,建立纺织厂、造船厂、军火厂等。(3)军事上,改组陆军、训练新军,开办步兵学校,从西欧聘任教官;发展海军,建立地中海和红海舰队。(4)文化教育上,兴办各类专科学校和外语学校,翻译外国科技书籍,往西欧国家派送留学生。
(二)影响。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埃及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封建王朝,史称穆罕默德?阿里王朝,代替了原来的马穆鲁克王朝。农民对统治集团的依附更为加深,即使在新建的工厂里,也实行终身强迫劳动制,他们的地位如同农奴。然而,阿里的改革和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革奠定了埃及近代机器工业的基础,增强了埃及的国力,使埃及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全国人口增加到450万人,亚历山大城则拥有15万人口。埃及军队成为中近东地区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超过了它的宗主国——土耳其。这时埃及名义上仍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实际上却是一个独立的、强大的主权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