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在官府?
西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史称“学在官府”。形成“学在官府”的具体原因:“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书,而民无书”。“学在官府”的特征:学术官守、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
2
六艺?
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的中心。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教育;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指当时的艺术教育;射:拉弓射箭的技术;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课程;数:算法以及历法等与数学计算有关的知识。礼乐射御是大学的课程,书数是文化基础知识技能,是西周小学主要教学内容。“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
3
束脩礼?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修数条”,束修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后发展成为唐代的一个入学制度,学生入学之始要行“束脩礼”,即初入学的学生要向博士和助教缴纳束脩。孔子时代已经有束脩礼,但到唐代才成为明文规定,礼物轻重,因学校性质而定。
?
4
经学教育?
两汉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并逐步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以及用来选拔人才的素质要求的教育方式,叫做经学教育。经学教育主要分为两大流派:①今文经学:多为汉初凭经学大师的记忆、背诵,并采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六经旧典,发展在先;②古文经学:依据汉武帝时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或通过其他途径保存下来的儒经藏本,初本是先秦的古文字,发展在后。东汉后期,今古文经学最终走向融合。
?
5
太学?
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建立。太学的老师是博士,太学的学生称为“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等。太学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学习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是太学法定的教材。太学中有个别或小组教学,后期也有了“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取“设科射策”的形式。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拥有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靠的学校。
?
6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东汉汉灵帝在洛阳办的官学,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东汉宦官集团为了与太学生支持的官僚集团斗争,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鸿都门学因此建立。其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
7
国子学?
西晋在继兴办太学之外,还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也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国子学的设立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国子学的设置,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
?
8
六学一馆
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是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六学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前三学主要学习儒经,后三学主要是专科学校;一馆指广文馆,主要招收在京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者,属于科举应试教育性质。特点:等级森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完备的管理制度。六学一馆的设立标志学校发展走向多样化时期。
?
9
福建船政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由左宗棠于1866年创立,是近代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学堂的宗旨是“习学洋技”,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学堂有前学堂和后学堂之分,前学堂学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目标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设计的人才;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前学堂内添设“绘事院”和“艺圃”。1872年达到鼎盛,后改组成三个独立学院。福建船政学堂从开办到改组,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它在我国近代海军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海军人才的摇篮。
?
10
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统考版:由于留日高峰的形成,引起美国朝野的注目,认为将不利于美国在华的长远利益。于是决定从1909年开始,将中国“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将这笔钱用来发展留美教育。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相关国家效仿,史称“庚款兴学”或称“退款兴学”。通过“退款兴学”,美国确实达到了“把中国的留学潮流引向美国”的目的。
?
湖师大版:《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付各国战争赔款共计白银4.5亿两,从1902到1940年分39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美国决定从1909年开始,将中国“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将这笔钱用来发展留美教育。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相关国家效仿,史称“庚款兴学”或称“退款兴学”。通过“退款兴学”,美国确实达到了“把中国的留学潮流引向美国”的目的。
?
11
勤工俭学运动
辛亥革命前,随着大批青年自费出国留学,自费留学生中出现“俭学”之风。李石曾、吴玉章、蔡元培等在北京发起“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勤工俭学运动逐步发展起来,其中以留法勤工俭学为主。勤工俭学运动的内涵为“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结束于1925年前后,最初是一场以输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指导思想,以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为主要追求,以工读结合为手段的教育运动。可以说勤工俭学运动是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一次大规模实践。
?
12
科学教育思潮
任鸿隽等人是科学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将科学内容与方法渗透到各项社会事业中。其内涵为:第一,科学的教育化。第二,教育的科学化。科学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量、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2)各种新教学方法的实验广泛开展,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自学辅导主义等,为人们耳熟能详;(3)高校中开始设置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
?
13
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小先生制”即“即知即传”,人人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承担者,陶行知认为小孩也能做大事,“小先生”不仅教别人识字学文化,还教别人做“小先生”,由此知识不断得到推广。“小先生制”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等矛盾而提出的,是贫穷国家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
?
14
《论语》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
15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主要内容是指在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依据所管辖内人物的品行,品评后分为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按照“上品录用”的原则,从中选择官吏。这一方法在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但西晋之后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局面。
?
16
苏湖教学法
统考版:也叫做“分斋教学法”,是宋代胡瑗在湖州州学创办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北宋“庆历兴学”时运用于太学。将太学分成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的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经义斋:学习儒家经典,目的是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设治民、治兵、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主修一科,兼学其他科目。目的是培养学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苏湖教学法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实行分科教学。实用学科与儒学取得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开创了主辅修的先河。
?
湖师大版:又叫“分斋教学法”,是宋代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在“庆历兴学”时被用于太学的教学。其内容是在学校内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儒家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为治兵、治民、水利、历算等科,旨在培养具有专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并且在治事斋中,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在教学方法上,不同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胡瑗讲习解经,能联系实际,提倡实地考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分斋教学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17
积分法
它始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积分法”是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积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来升级的方法。积分法与“升斋等第法”相联系,根据学生的积分和品行依次升舍。由于积分法汇总学生平时成绩,因此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作用。
?
18
监生历事制
又称“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是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历事指到监外历练政事,规定国子监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锻炼和考查政务才能。监生历事是中国古代大学里最早的教学实习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
?
19
“六等黜陟法”
清朝实施的一种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即六等黜陟法。学生考试成绩被分为六等,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无奖无罚,四等责罚,五等降级,六等除名。六等黜陟法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其等级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来升降,其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
20
升斋等第法
升斋等第法是元朝国子学重要特点之一。它将国子学分为下、中、上三个等级六个斋舍,六斋程度不同,学习内容不同。下两斋程度相当于蒙学阶段,教授《孝经》、《小学》及做对子,中两斋学习《四书》和做诗律,上两斋学习《五经》。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学习不同的内容,依据其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的方法。
?
21
三舍法
“三舍法”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一种对太学的改革措施。其具体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的分为三部分,学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平时有品行(行)和学业(艺)的考察,学习一年后,外舍生考试和行艺合格者升入内舍,内舍生学习两年后,考试和行艺合格者升入上舍,上舍学习两年后,学习优异者,由太学主判直接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三舍法” 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把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总之,“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
22
社学
统考版: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以8-15岁的农家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并带有某种强制性。它创办于元朝,明代继承发展了社学,社学制度更加完善,普遍设立。清代各省的州县都设立了社学,普及面更广。社学对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
湖师大版:社学创办于元朝,是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以8岁至15岁的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并带有某种强制性。明代继承发展了社学,社学制度更趋完善,普遍设立,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清代各省的州县都设立了“社学”,普及面更广。社学对于发展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是元朝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23
熙宁兴学
统考版:熙宁兴学王安石主持的。主要的内容:一是改革太学管理制度,创设“三舍法”。扩增太学校舍,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学生依据学业成绩依次升舍。二是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为路州郡县学划拨学田以解决办学经费。三是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整顿和发展专科学校。四是编撰《三经新义》(《诗》、《书》、《礼》)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统一学校和科举的内容。五是改革科举制度。使北宋的教育出现了转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湖师大版:熙宁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主要的内容:一是恢复和发展地方教育,为路州郡县学划拨学田以解决办学经费。二是改革太学管理制度,创设“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学生依据具体学业成绩依次升舍。三是颁发《三经新义》(《诗》、《书》、《礼》)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统一学校和科举的内容。四是整顿和发展专科学校,如武学、医学等。五是改革科举制度。
?
24
经正女学
统考版:?又称“中国女学堂”,1897年,梁启超、经元善等人倡议,1898年由经元善集资,得到中外人士的赞助,设立于上海。经正女学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皆聘中外女士担任。课程分中西两类:中文课程授中国传统女性读物即女红、绘画、医学等;西学课程有英文、算数、地理、体操等。经正女学作为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
?
湖师大版:又称“中国女学堂”,是国人创办的最早女学之一。由民族资本家经元善在上海筹办,它的办学思想、课程设置等都深受传教士和教会女学的影响,其学校课程分中文、西文两种,中文课有《女孝经》、唐诗词等,西文课在读书写字闲暇时学习;除此之外,还学习女红、绘画、医学等课程;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聘请中外女士担任。戊戌政变失败后,经正女学被勒令停办。但经正女学的开设打破了当时教会女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
25
总明观
南朝宋明帝时期,宋明帝因国学荒废,设立总明观,设儒道文史四科,总明观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而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在四科之上以机构较为完备的总明观作为总的领导机构,则比四馆在管理上更加完善,也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在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也对隋唐时代的专科学校以及分科教学制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
26
智者
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后来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称为智者。后期,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智者具有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思想特征。他们的出现在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表明教育工作开始职业化,教育内容和方法逐步规范化,有利于教育的进步。
?
27
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①0-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在家中受母亲的教育;②7、8-14岁,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③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
?
28
城市学校
城市学校是应新兴市民阶层需要而产生的,它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其种类有行会、商会学校。在领导权上,大多属于行会和商会。在教育内容上,以读、写、算及商业、手工业相关的世俗知识为主。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培养从事手工业、商业的职业人才。在性质上,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城市学校的出现,体现了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对于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
29
快乐之家
快乐之家是维多里诺于1423年开办的宫廷学校。学校环境优美,招收贵族子弟和富有天赋的贫苦学生,修业年限约为15年,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受过良好教育的完全公民”。快乐之家成为当时欧洲的宫廷学校和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
?
30
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又称博雅教育,是西方自由公民教育的传统,其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发展人的各种能力达到一种完美的卓越,强调通过自由技艺的学习进行非功利的思辨和求知,使人从无知愚昧的状态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教育的基本条件为闲暇和自由。其核心课程为“七艺”。自由教育成为西方经典的教育模式之一,对西方教育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
31
《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也是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之一。它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理想国》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这种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提倡学习与实际锻炼始终结合。
?
32
“泛智”
“泛智”是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主张。夸美纽斯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给人类”,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能在智慧上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所谓“泛智”就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能为一切人所掌握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大全,其“泛智”主张体现出两层意义:(1)教育内容的泛智化。(2)教育对象的普及化。夸美纽斯要求把教育普及于一切男女儿童的思想无疑是进步的,将教育对象扩大到所有人类,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民主性。其局限在于他认为一切青年男女接受教育的目的和程度都是不相同的。
?
33
《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是洛克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继夸美纽斯之后西方又一部经典著作,较系统地提出了英国资产阶级培养新人的教育思想,他在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集中反映了洛克绅士教育思想体系,将绅士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个部分,阐明了如何才能培养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或具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对西方近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34
绅士教育
绅士教育是洛克所倡导的一种资产阶级贵族化的教育。他注重贵族子弟的教育,主张把他们培养成为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有许多新特点,他首次把教育的三大部分体育、德育、智育作了明确的划分和详细的论述。洛克的教育思想以其世俗化、功利性为显著特点。比夸美纽斯也更为彻底地破除了宗教神学的束缚。他的思想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都对英国以及西欧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但他的教育思想局限于绅士教育,而缺乏夸美纽斯的民主性。
?
35
《爱弥儿》
《爱弥儿》是卢梭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书中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教育的改革,批判了当时欧洲的旧式教育。并且借助爱弥儿未来妻子苏菲的教育,论证了女子教育的革新。全书反应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阐述了性善论,其思想对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有启发和影响,该书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新的儿童教育观,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
36
教育心理学化
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确信存在一种人的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这种规律,把教育提高到科学水平,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要求:(1)教育目的心理学化;(2)教育内容心理学化;(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4)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对19世纪欧洲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37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书中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与现代教育理论,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地改造”的教育本质论和杜威的教育目的论、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等。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一起被称为教育史上三个里程碑的著作,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
38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提出的教育本质观。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的观点,在杜威看来,人不能脱离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教育即生活”的具体表现如下:①教育即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②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③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使教育参与生活,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
39
四阶段教学法
四阶段教学法是赫尔巴特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的抽象,建立的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可以分为4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明了(或清晰)、联想(或者联合)、系统、方法。
?
40
导生制
导生制产生于18世纪末,盛行于19世纪30年代,由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因此也被称为“贝尔—兰开斯特制”。其基本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学生中挑选一些年龄较大且成绩较佳的学生充任导生,预先对其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导生制学校的实行,解决了教师匮乏的问题,扩大了初等学校的就学人数,推动了初等教育的发展。但这种方法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因此最终被人们抛弃。
?
41
1870《初等教育法》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技术的革新要求工人受到更多的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法案的宗旨:在完善已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主要内容如下:(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2)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3)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4)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由地方委员会设立公立学校;(5)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等。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
42
《1944年教育法》
为了进一步改革英国教育制度。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 (又称《巴特勒法案》)。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2)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父母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在册学生正常上学的职责;(4)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5)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该法案的影响如下:(1)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地方为主的管理方式;(2)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3)扩大国民受教育的机会,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
43
《1988年教育改革法》
《1988年教育改革法》是1988年英国颁布的重要教育改革法案。其主要内容如下:(1)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2)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3)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4)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5)废除了高等教育的双重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做出了新的规定。其主要影响如下:(1)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英国教育的某些传统,被认为是自《1944年教育法》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法案;(2)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对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统一规定的课程、考试等问题开始进行全国统一管理。
?
44
实科中学
受到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德国实科教育在18世纪得以兴起并得到发展。实科中学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课程内容纯古典主义的倾向,注重自然科学和实科知识的学习,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大都只能进入职业领域。
?
45
公立学校运动
从19世纪20年代起,随着人们受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美国工人阶级掀起了设立免费公共学校的斗争,即公立学校运动。贺拉斯·曼是主要的推动者。公立教育通常是指由公共税收维持、公共教育机关管理、所有公民均应享受的免费教育。公立学校运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地方公立小学;(2)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强迫入学的年龄与入学时间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行而逐步延长;(3)采用免费教育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展。公立初等教育的发展,相应促进了美国师范学校的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公立学校的建立不仅奠定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基础,也成为美国普及教育运动的开端。
?
46
《国防教育法》
《国防教育法》是美国在1958年颁布的重要教育法案。其主要内容如下:(1)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新三艺”)的教学,提高师资的质量;(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3)强调“天才教育”;(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该法是作为改革美国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的紧急措施推出的。它的颁布与实施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使美国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
?
47
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又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雷迪、德国教育家利茨和法国教育家德莫林等。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的创办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此后在欧洲其他国家相继创办了各种各类的新学校,形成了广泛的新学校运动。二战后,走向衰落。
?
48
进步教育运动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践活动。它批判传统教育的主智主义倾向,遵从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实践的联系。它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关注学校的民主化问题,采用以经验、活动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重视“从做中学”,成为适应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的现代教育的重要开端和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
49
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教育思潮,它强调在教育研究中使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梅伊曼和德国教育家拉伊。实验教育学为新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促进了教育理论的科学化,使得教育学从哲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给实际教育工作者有益的启迪,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问题是片面强调儿童的生物性,因而过分考虑教育的自然科学化,忽视了社会的因素;并且把实验的方法推崇到极端,视之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忽视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以致简单的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
?
50
要素主义教育
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对立面的要素主义教育,最初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末,其形成的标志是1938年在美国成立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巴格菜、科南特。其主要观点如下:(1)学校课程的核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严格的训练智慧的过程;(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要素主义教育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能力水平等,因而受到一些社会和教育界人士的抨击。
?
51
教育心理学?
统考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教育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
?
湖师大版:从广义来说,凡是教育领域一切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从狭义来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专指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
52
最近发展区域?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论述教学与认知发展关系时提出的,即“实际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实际的发展水平是儿童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潜在的发展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优秀同伴或者其他人的 助可以达到的较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
53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时布鲁纳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就是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是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经验的直接发现或创造,并非由他人的传授而得。发现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
54
有意义学习(意义学习)?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
55
学习
统考版: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或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是以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
湖师大版:从广义来看,学习是指有机体经由练习或经验,在知识、态度(含情绪)、行为(含品行)或行为潜能上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从狭义来看,学习即学生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
56
负强化?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即当某种不愉快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例如,当孩子练完字后,妈妈让他免做家务,于是孩子更愿意练字,免做家务就是负强化。负强化包括两种形式: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
57
先行组织者?
统考版: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组织者主要包括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种。
?
湖师大版: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内容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其核心是 助学生明确自己认知结构中哪些可以对新知识学习起固定作用,从而在新学习中加以利用。
?
58
观察学习
统考版: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
湖师大版: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间接地产生学习,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对应的行为。观察学习可分为直接观察模仿、综合模仿、象征模仿、抽象模仿。
?
59
学习动机
统考版: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学习动机可解释引发、定向与维持学习行为的原因。学习动机与学习是相互作用的,学习动机驱动学习,学习又能产生或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
?
湖师大版:学习动机是指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具有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
60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结果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个人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的先行因素的影响。
?
61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由麦克利兰提出,是指个体的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失败)目标活动的一般倾向,它包括力求成功的意向和避免失败的意向。每个人的成就行为都受到这两种倾向相互制衡和消长的影响。
?
62
迁移
统考版: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进一步说,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
湖师大版: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
63
知识
从本质上说,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从狭义上说,指能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从广义上看,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
?
64
程序性知识
统考版: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践操作,因此,也称作操作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比较复杂,获得的过程比较难,但是一旦获得,不容易遗忘。
?
湖师大版: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些具体作业的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由于程序性知识与实践操作密切相关,因而是动态的知识。其最小的表征单位是产生式。
?
65
动作技能(操作技能)
统考版: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和展开性的特点。
?
湖师大版:动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些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的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是后天习得的一种能力;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能力;是通过练习从低层次的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协调关系向高层次的协调关系发展,最终达到高度自动化和完善的熟练程度。
?
66
学习策略
统考版: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具有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和程序性的特点。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湖师大版: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
67
元认知
湖师大版:元认知由弗拉维尔首次提出,他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和控制。一方面,元认知来源于我们过去的认知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形成的元认知又会对他们随后的认知或者学习活动产生影响。
?
68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可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三类。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道起作用的。
?
69
精细加工策略
统考版:精细加工策略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即通过把新学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运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
?
湖师大版: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包括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类比法、比较法、扩展与引申)、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
?
70
创造力
统考版:创造力又称创造性,是指个体利用一定的内外条件,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特性。创造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以创造性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创造力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
?
湖师大版: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
?
71
问题解决
统考版: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即利用某些方法和策略,使个人从初始状态的情境达到目标状态的情境的过程。
?
湖师大版: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
72
功能固着
统考版:功能固着由邓克尔提出,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
湖师大版: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
73
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又称直觉思维。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酝酿效应实际上是产生了顿悟,使人们打破了原来不恰当的思路,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
74
社会规范学习
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
75
图式
图式出自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是个体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
?
76
教育
广义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有教育者教导的或是自我教育的都是教育。狭义是指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
77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从而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可能培养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才可能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进而为社会创造幸福。
?
78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它包括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对个人来说,它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社会来说,可以优化人才结构。
?
79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历史发展也有其独特连续性和继承性。教育的相对独立型主要表现为①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②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及原理;③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性与连续性。
?
80
教育目地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是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规定的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
?
81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以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精髓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
82
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原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分工等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由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三个要素构成。目前,学制主要有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三种类型。
?
83
双轨制
双轨制是指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其特点是平行并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双轨制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但其缺点是教育选拔不公平;两轨之间不沟通,使社会丧失了从中下层劳动阶级中选拔人才的机会;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
?
84
课程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是教学的依据和基础。“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它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它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
85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按教学科目编制的,反映某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同时它也是教师领悟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
?
86
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且课程方案中规定的每门课程,一般都有相应的教科书。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等部分构成。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以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
87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其优点是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更多的间接经验;以传统知识为基础,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缺点是加深了学科的分离;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忽视学生兴趣和需要。
?
88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其优点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发挥他们个人的潜力、个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品德修养。其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
89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目标对学生素质的规定,可以具体化到量的层次和质的层次,它规定了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还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90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它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改进和提高。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八条: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
91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具有目的性和双边性。教学方法的优劣尤其对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
92
问题教学法
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③及时反馈。
?
93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的,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对所培养人才要求的提高也会不断改进。它包括基本组织形式和辅助组织形式。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
?
94
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也叫做“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发挥教师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普及义务教育发展教育事业,但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
95
走班制
走班制又称“跑班制”,是指科学教室和
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班级上课,不同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各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自己的课程表,但没有固定的教师,可以同时在几个不同年级学习不同的课程。它以学生个别差异为出发点,让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
96
德育
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简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
97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德育原则主要包括: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以及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98
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一种德育方法,指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行一定的生活交往与社会践行活动以培养品德的方法(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等)。运用实际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③坚持严格要求学生;④及时检查并长期坚持。
?
99
美育
美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感知、感悟、评析与操作自然、生活与艺术作品等对象的各种美的形态,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掌握与运用有关美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实现情趣的融合、共识与分享,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简言之,美育即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
100
班集体
班集体是指学校为了学习和发展的目的,将一定数量的年龄与学业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的相对稳定的基层群体,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能够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能自觉反思、总结经验,使集体不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断向前发展的学生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