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理论考研真题
2000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美术理论
一、填空(共10空,每空1分)
1.1750年,______国人_______建立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Aesthetica),该词的原意为_______。
2.马克思在_______一书中提出了“美的规律”的学说,他还提出,人通过生产劳动实践,使自然成为_______。
3.撰写《艺术与视知觉》一书的作者是_______,他提出了_______学说,这种学说属于_______心理学流派。
4. 1985年7期《江苏画刊》发表了_______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提出_______的论题。
二、选择(共10分,每题2分)
1.提出“艺术起源于游戏”学说的理论家是:
A.黑格尔 B.斯宾塞 C.席勒与和黑格尔 D.席勒与斯宾塞
2.“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这段话的作者是:
A.温克尔曼 B.沃尔夫林 C.谢林 D.马克思
3.石涛提出了:
A.“吾与吾周旋久,宁作我” B.“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C.“情之所钟,正在吾辈” D.“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4.《拉奥孔》的作者是:
A.拉辛 B.来辛 C.康德 D.叔本华
5.“以美育代宗教说”的作者是:
A.鲁迅 B.王国维 C.蔡元培 D.徐悲鸿
三、判断对错(共10分,每题2分)
1.“形象思维”的原意并不是指用形象来思维。( )
2.“美术”(美的艺术)最早包括“绘画、雕塑”、舞蹈、音乐和诗歌。五种门类艺术。( )
3.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艺术的灵感说。( )
4.孔子的“里仁为美”指的是要以内心仁慈为美。( )
5.克乃父·贝尔在19世纪末提出艺术乃“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 )
四、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理解的循环 2.优美与崇高 3.美术世界 4.格调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
1.有一种看法认为,美术作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美术作品“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请根据美术史的事实分析这两种看法的理由,并陈述自己的看法。
2.你认为美术的商品价值与美学价值之间是否存在着关系?为什么?
一、填空
1.德、鲍姆嘉通、感性学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化的自然” 3.阿恩海姆、格式塔 4.李小山、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
二、选择
1.D 2.A 3.D 4.B 5.C
三、判断
1. √ 2. × 3. √ 4. × 5.√
四、名词解释
1.理解的循环是解释学一直讨论的问题,其内涵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在理解艺术作品时,接受者必须理解作品中的部分,比如历史文化背景等,才能进而了解作品整体。在艺术接受理解活动中,没有人能逃避这一理解的循环,所不同的是谁能有效地进入并充分地利用这一循环,从而达到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的目的。
2.优美与崇高的关于主体和客体审美关系中一对基本范畴。优美指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中呈现出来的自由,它在形态上体现为小、光滑、柔和等;崇高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矛盾冲突中克服矛盾所呈现出的自由;它在形态上体现为巨大、坚硬、突跳等。优美与崇高的第一次严格区分是由英国美学家博克进行的。他认为优美和人的快感有关,而崇高和人的自我保存原则相联。康德遵循了博克的方向,认为优美是建立于对象的形式,“崇高却是也能在对象的无形式中发现”。优美和感性相关,崇高和理性相关。
4.格调是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高格调的作品一般来说有着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能触及生活的本质,展示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体现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格调高的作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作品中能看出艺术家深厚的传统功力,并能恰如其分地用它
们来表达相应的思想感情;另一种是富有探索性和独创性的作品,从这类作品中能看到艺术家对传统的艺术观念的批判和所开辟的新的艺术领域。
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美术理论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集体无意识”是由瑞士理学家________提出来的。
2.德国美学家席勒关于审美教育的美学著作是__________。
3.元代文人画家倪瓒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________耳。
4.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__________,以色貌色。”
5.把艺术定义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6.《为什么写作》的作者是________国的萨特。
7.明代王履提出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________”的创作思想。
8.提出“一画论”的画家是清代的________。
9.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了“纯粹美”相对立的概念“________”。
10.撰写《艺术与错觉》的作者是________。
二、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在西方艺术理论史上最早提出用“艺术世界”概念解释艺术的是:
A.康德 B. 黑格尔 C.丹托 D.克罗齐 E.沃尔夫林
2.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具有“形神”观的年代可追溯到:
A.18000年前 B. 先秦 C汉代 D.魏晋 E.唐代
3.把“境”分为“实境、真境、神境”三种类型的作者是:
A.王国维 B. 苏东坡 C.唐志契 D.笪重光 E.李日华
4.在西方美学史上,被成为美学之父的是:
A.笛卡尔 B. 培根 C黑格尔 D.鲍姆嘉通 E.克罗齐
5.现代主义艺术家康定斯基的理论著作为:
A.《艺术论》 B. 《论艺术的精神》 C.《美学三讲》 D. 《走向更新的拉奥孔》 E.《艺术问题》
三、判断(每题4分,共20分)
1.贝尔和弗莱的现代主义艺术理论是建立在印象派的艺术实践基础上的。( )
2.姚最在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前提出了“心思造化”的主张。( )
3.鲁迅提出了“以美育带宗教”的美育思想。( )
4.哲学家柏格森用“绵延”的概念来解释艺术的特征。( )
5.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是一本用图象学阐释艺术风格的著作。( )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化的自然 2.气韵生动 3.搜尽奇峰打草稿 4.艺术媒介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在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中,对艺术家在艺术本质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在艺术的本质中,艺术家占据重要地位,另一种则持完全不同的立场。请你举例说出两种对立的观点的艺术理论或美学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并对你赞同的观点给予进一步论述。
2试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阐述“意识形态“在美术中的表现方式。
04美术理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荣格 2.《审美教育书简》 3.寥以自娱 4.以形写形 5.苏珊·朗格 6.法 7.华山 8.石涛 9.相对美 10.冈布里希
二、选择
1.C 2.A 3.D 4.D 5.B
三、判断
1. ×后印象派 2.× 心师造化3. ×蔡元培提出的4.√ 5. √
四、名词解释
1.“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观点,即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使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人化的自然”实际上指的是人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的条件,是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美和欣赏美的条件,并不是指美本身。实践是认识的条件,并是认识的客观内容。美不等于审美,审美涉及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美则是审美客体的客观属性。正是由于生产实践活动,由于“人化的自然”,人才能与现实建立起审美关系,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对象为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对象;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也才会越来越有能力认识对象的美,并且能够发挥主观审美意识的能动作用改造对象并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
2.“气韵生动”是南朝齐梁时期重要的艺术批评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也是中国绘画理论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命题。“气”和“韵”都是富于中国传统多义性和涵盖性的概念。“气”是秦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六朝时,思想家大都继承了气是天地万物之本源的思想。“韵”是六朝时期常用的概念,原指韵律,与“风韵”、“性韵“连用,指含有审美意义的特定气质。“生动”二字在唐代以来一直作为对“气韵”的形容而受到忽略,,但是“气韵生动”作为绘画“六法”在南朝提出时,最为重要的是“生动”而非“气韵”。
“气韵生动”在历代也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其所表现出的美学意义始终是不容低估的,其着眼点涉及宇宙观、人生观、艺术本体观念、形式自律等问题,体现了中国艺术中传统的美学特征。它要求艺术既深入物象的本质、内在的规律,同时又以一种宏观的把握,情思的感悟去捕捉画面自身生命力的律动。
3.“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清代画家石涛在其著作《画语录·山川章》中提出的,它是中国绘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搜尽奇峰打草稿”首先明确了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从事大量、艰苦、认真和深入的艺术实践,全面了解他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形态。“尽”即是要尽其所能。其次,“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是一个物我交融的创作过程,要求艺术家不能机械动机摹拟自然形态,即使付出大量的努力也不可能立即创作出好的作品,这些只是“草稿”,需要经过升华,才能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郑板桥曾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一段论述,跟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阐释了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
4.“艺术媒介”是美国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提出的。他继承了贝尔和弗莱的艺术本体论思想,但他对艺术本质的阐释已经转到了艺术媒介的物质实在方面,提出了“艺术是媒介”的现代主义命题。他认为现代艺术的本质依赖于它所传达的媒介手段的“客观实在的本质”的能力,媒介手段方法的经久不变正好含有艺术的自我证明,艺术批评必须通过分析媒介被获得的方法来表达艺术的本质,从而阐释艺术自身。格林伯格所说的“媒介”即物质性的颜色、线条和平面等,它们的特性决定着艺术的本质。
格林伯格对艺术本质的阐释深入到了绘画的物质媒介本身审美特性的层面,其理论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以来的现代主义美术发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但提倡艺术完全自由和非意识形态化,反对艺术“主题”,反对客观现实的再现等主张,割断了艺术与现实的一切联系,否定了主体的精神创造,也就取消了艺术本身。因此,“媒介说”既不可能解释传统美术,也不能真正揭示现代美术的本质。
如果小伙伴们有需要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给咱的微信公众号发消息哦!
微信公众号:CAFA央美考研助手
中央美术学院考研答疑群:468014950,这里有你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还有老师为你解答有关考研的问题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